回首頁 電話咨詢 微信交談 移動導航

                                            茶樓管理

                                            Cha Lou Management

                                            中華香文化概述

                                            Chinese sweet thing

                                            細說中國香文化

                                            何謂香?

                                                   香.廣義的講只要氣味芬芳,有怡人養鼻之功效皆曰香。如:花香、茶香……狹義的講遇熱點燃而發香,因溫度的不同,香氣也不同稱之為香品。如沉、檀、龍、麝…… 香品為用可追溯到史前紅山文化(以之字紋灰陶熏爐為證)至龍山文化(以出土蒙古包形灰陶熏爐為證),至良渚文化(竹節紋灰陶熏爐為證)直至清末,無一不展示了中國用香的習俗。


                                                  香品又分先天香和后天香兩種,以沉、檀、龍、麝為例:


                                            沉香

                                                   沉香大致由越南蜜香樹、海南莞香樹、馬來鷹木樹凝汁而成。凝汁緣故,如自身病變結疤及雷劈、火燒、蟲咬受傷而分泌汁液。樹活而取香謂生香。樹亡倒伏去腐而取香,為熟香。倒在沼澤中、土中、海中,稱水沉、土沉、海沉。因時間的長短而香的形成比重及氣味也不同,時間越長香越好,屬后天成香。 香整體劃分可分為植物香和動物香兩種。


                                            檀香

                                                    檀香則一生芽出土就已成香,不需任何人工反自然的演化,屬先天香木。檀香地處熱帶有老山、新山、東加、澳檀等多種。因木吸其地熱,自古就有檀香不可單一成品,要經過炮制去火、去燥或與別的香合在一起使用為佳。


                                            龍涎香

                                                    龍涎香,因抹香鯨吞食大烏賊或章魚而形成,因烏賊、章魚體內有些堅硬、銳利的部分,難以消化極易劃傷鯨魚的腸道,在這些殘留物的刺激下鯨的消化道內會分泌出一些物質來保護和治療腸道的傷口,并將尖銳之物包裹常常與腸內殘存物一起從口中吐出,或隨排泄物排出。經過海水的浸泡及陽光的暴曬,空氣的氧化由黑變灰,直至變近于白色,其先的腥臭味也慢慢減退,甚至消失,逐散香氣成為成熟的龍涎香。因形成消化過程的長短也決定了香的品質的高低,好的龍涎香也更為難得,小者僅八兩,大者則數十斤。龍涎香發香緩慢留香持久,煙氣有很高的濃度,故古人稱翠煙浮空、結而不散,是動物香中的上品。 


                                            麝香

                                                    麝香為雄性麝香腺的分泌物貯于香囊,位置處于雄麝肚臍后方。香腺分泌物歷經幾個月的熟化,形成粉狀及顆粒狀的香仁,質優者呈顆粒光亮油潤,制成溶液便于使用。毛殼麝香是將香囊取下陰干懸掛或入袋使用。


                                                    香自古以來是一項既神秘又厚重的文化,歷經幾千年直至清末消退,民國難覓。清末至今歷時二百多年,期間只能在廟宇之地可尋蹤影,在社會上已難尋蹤跡。

                                                    香是人一生可相知、相守、相伴的人間密友。對人類的健康有著不可抹滅的作用。古時文人讀書焚香、品茗焚香、會客焚香、以香會友、以和香為樂、香風、香俗、香席、香事,F已不在人們的視野里及聽覺、嗅覺中出現。 

                                                    香用于禮佛、悟道、學識都有極大的妙用,可通關、開竅、溫腎納氣、祛疾拂燥、理氣調和,使人易靜、少燥、利于思考,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最佳旁伴。


                                            香之用

                                                   中國用香歷史久矣,“香”上古時禮天地之用香曰“上香”,可通天感地、感召神靈;修身養生用香曰“中香”;祛病療疾用香曰“下香”。到后來稱上藥、中藥、下藥,中國自古講究中庸,故取其中稱“中藥”,后來發展成中醫!吧舷恪奔冋,易達精神,久用無礙;“中香”復合可強身健體,亦可長用;“下香”療疾,量多有害。

                                                   古人待客用香易選平燥之材復合而成,易使人平氣靜氣。寫作閱讀選甘、涼之材,氣味沁脾、益思考、助記憶。睡眠選平和無辛之材,易安神助眠。 

                                                   香有五味,辛、甘、酸、苦、咸,所謂五味入五臟,可依據香材之味來調和自身所需,使身體達到“平衡”。 香之為用一般是依據香材自身的優劣經混合去燥助清,復合成各種氣味經使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如使用化料香則相反使人在不自知的情況下染疾、患病。在用香中一定要分清優劣,以免造成人為的傷害。

                                                     古代道家提倡用天然香供養諸神,可通天感神,上天入地得福報,擁福功,若摻雜、合污則相反。儒家以香為伴,是因為香氣以甘、柔、清為根,易聚神、延思維增記憶、去濁入脾主思、寡欲忘己,與文學貫通,可助學業。佛教清香一炷,忘俗去塵、清心寡欲、做悟起禪,都有香相伴。因香能使人去貪、滌污、靜心、通靈,是佛家參禪悟道的輔助品。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香有關:

                                            ,古時衣多以絲綿制作易遭蟲咬,以香熏衣可防蟲,又可香身。

                                            ,食物用香也是在遠古先民們開始使用火之后發現的。它可使食物發揮出更好的味道。

                                            ,古時宮殿多用香木做成柱梁及用香料合泥涂于墻壁,陰天氣潮滿屋香氣,去濁納清。

                                            ,古時出行多用馬車,車內外懸掛熏香球爐,故稱“香車寶馬”一路留香,香飄數里。


                                                   香文化的百年脫節造成了對香的陌生,盲目的使用化料香,忽略了天然香對人的益處及化料香對人的危害。

                                                    現代各大寺廟都在極大地反對盲目燒香,有的只允許敬香而不允許點燃。因目前市場大部分香都摻加了化工原料一時難以抑制,所以寺廟也只提倡燃三支香或不燃只敬以減少不必要的危害。寺廟前多有古樹名木,古時因香純正,故起到保護作用,化料香的過量焚燒會給古木和人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害。所以在我們的常識中一定要多加了解香的文化,以免對社會對自身造成不可彌補的過錯。燒香禮佛、祭祀本是一種善事,千萬不要讓化料香把善事變成一種害。

                                                   中國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的成立就是針對和彌補這一時期過錯,使中國的傳統香文化再一次展現出來,讓我們對香的認識范圍更廣泛。讓各界有識之士共同來挖掘我們中國的香文化,為中國香文化做出更多貢獻!


                                            香之品

                                                    品香可分為“清品”和“調品”!扒迤贰笔侵竼我幌闫酚酶鞣N火種及各式器皿不添加任何輔料,品的是香材的本質及原汁原味。品香的品種、產地、各種土壤及所處環境和分支、氣候,所產生的香的自然韻味。

                                                    品香是從物質到精神的一種過程,純樸自然的香氣由淺到深感受大自然的氛圍,使身心放松進入一種忘我的精神領域。由此帶來全身心的感受,使心靈得到一種洗禮,從而達到一種境界。 

                                                 “調品”是多種香調合在一起,依據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選擇性地加以調配,使香的氣味達到一種復雜性,使人達到一種循序漸進、曲徑通幽之感。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在一方斗室之中能找到這種感覺實屬不易,仿佛置身于百花叢中鳥語花香,一天的疲憊與不快隨之而散。上古用香由祭祀到去味、消霉,再至養身、祛疾,最后達到登境脫俗,在浮躁的塵世間處靜養閑,品味人生乃真趣也。


                                                品香有三種境界:得氣、得神、得“道”:

                                                品香“得氣”,是指把香品出辛、甘、酸、苦、咸、優與劣、淺與深,用心感悟香的內在氣質,有張揚、有內斂、有幽遠,以及它的物理性和化學性質,注重感觀感受和對煙霧的審美。
                                                 品香“得神”,是指把香從日常使用升華到生活藝術中,講究人、香、火、器、境、藝等幾個要素中,集觀、嗅、聽及用香過程中產生的形體思維、心靈及香的韻味相結合,使人在此中得到熏陶和物質及精神的多重享受。
                                                  品香“得道”,是指一種最高的境界,使人在與香的互動中完全融合尚自然、崇幽趣、悟萬物、養天年,從而達到天人合一、明心見性、物我玄會、大徹大悟,也應了古人所言的香味人生。


                                             香有燃、點、熏、烤、移、置、泡、煮、烹、佩等多種使用方法:


                                            燃是把香材放器皿中以明火燒之,產生大的煙霧。古時祭祀禮天多用此法,因煙霧上升至天達到天地人合一,有通靈之感。
                                             點是指明火把碾成粉的香末,點著后香品會以炭火的方式蔓延,煙氣均勻易屋內用。熏是指把香材點然后以半燃半炭之火生煙,煙氣較中,宜廳堂。
                                            烤是指下層放若干炭火,上層置香料,不接觸火以烤的作用下產生香氣,無煙氣有香味,宜臥室之用。
                                             移是指把香用各種方式點燃上置格籠,把香氣移在衣服或被褥上,經久不散,防蚊蟲、穿用時氣味芬芳。
                                            置是指上品的好香,在常溫下可發出怡人的香氣,一般放置在雅室自然散發,經久味由淺至濃,但室內不可有其他雜味。
                                            泡是指用水把干凈的香材浸水,一段時間把部分香汁浸泡出來使用,或合藥、澆花且有營養和殺菌作用。
                                            煮是指把香用沸水煮香汁出來,顏色變深可空飲或煮食泡茶。
                                             佩是指把有香氣濃烈的單一香材或多香材合在一起,裝入囊中,依據人的動靜舉止或濕度高低而散發出一種愉人之氣,依據香的搭配所散發出的香氣,從而達到不見其人已聞其品。


                                                古人也有“聞香識人”之說,香的使用為我們人類造就了高層次的品味,使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提升。


                                            香之合

                                                   香之為合,先辨其質,香料之材質大致可分為酸性、堿性、中性,依據取香氣濃淡,合之前需煮或蒸或炒、灸、炮、烘焙、水飛等技法。把香材過盛之氣中和干燥,使香達到高下合適,氣味互不遮掩。所合之香用材天然,氣味芬芳,養鼻修性謂“善香”。供養諸神得真性,強道場,對自身也能起到安神強魄之用。所合之香用材穢濁,香氣稚劣使慧根及身體減損,增長罪業謂“惡香”。用材不均互遮香氣,使香達不到悅意之境,無增無減稱“平等香”。香者,天地之正氣也。

                                                   現今環境惡化,水資源污染,動植物減少,名貴香材數量不但銳減,品質也在下降,這正是人心浮躁趨惡、福報減少、生存環境變惡劣。

                                                   古時各種疾病、瘟疫、邪氣,大自然動植物都有對治之法,而今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以致嚴重失調,望有限之資源,合香之人珍之。 香之合貴在采拾,不僅要考慮功能性和氣味,香材的產地及香的部位,還要考慮采拾時間所造成的藥性差異,木香有廣木、青木、云木之分;霍香有土霍、廣霍之分,平原火旺,高原清涼,背陽熱、背陰平。

                                                   采香的時間不同,而香的性質也不相同,不同部位氣味也各不相同。需應時因時而采拾,方可達到極致。如采根薯應入冬,果實應初熟,種子老熟用,莖葉宜夏采,花采含苞中。

                                                   沉香品性中和,用于合香,多用無礙。沉香能行氣下沉,易達丹田,清心靜氣,如君子之厚德能載物應為“君”。

                                                  檀香能行氣上行,散寒養脾胃,其性陽剛,需煉制當為“臣”。沉香、檀香二者相合平衡互補,呈現一陰一陽。春夏陽氣升發,秋冬陽氣潛藏;春夏日明,血易泄而氣易行,土濕之氣為重;秋冬日陰,血凝氣沉,寒氣為重,濕氣,寒氣為氣象特征,則病在脾胃、肝膽,應以健脾運胃。芳香燥濕,濕陽為主,以豆蔻、蒼術、白術、陳皮、枳實、藿香、佩蘭、木香為“佐”為“使”若需要更加細致,隨季節、氣候之變化調節增減香材數量及品種,達到平衡。如春季可加入蒼術、柏枝;夏季雨多土動,心神不安,可加入合歡花解郁、安神;秋日蟲動,火氣旺盛,易消化不良,加入當歸寬胸潤腸;冬季天寒易多加檀香,和胃行氣散寒。合香之法因人而異,不拘一格運用惟妙,存乎一心的體會,其妙不可言也。 合香品種有暖香、冷香、幽香、“悶香”、甜香等之稱,形狀有篆字、線香、錐形香等。 合香中起粘合作用的有榆皮粉、白木粉、桂圓皮、樹茸等。千萬不要像現代制香中用化學粘合劑,因現代香品多用劣質木粉加化料不易燃,所以要用硝酸鉀做助燃,對自身及空氣造成大的損害。

                                                  臺灣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自由時報”刊載中山醫學院生化課所提出的“劣質香”對人體有損害的研究報告。更有種種報道觸目驚心,希用香之人慎之。 天然合成香可造福人類,然而化料香卻對人類有著極大的摧殘。

                                                  現代社會對“劣質香”的危害存在不自知現象,因為香文化在發展當中因種種原因造成脫節斷代所致,故工業化料香與化料香精香品一樣,不能達到古時稱道的功能,不會給人以美感致使現代人認為古人有夸張之嫌。但隨著人類的進步,對香與文化的更深了解,我相信會很快走出這一誤區。


                                            香之器

                                                  香之用器源于上古,最早實物系紅山文化出土“之字形陶熏爐”。以后歷朝均有出土或傳世為考,用香、品香的器具,材質各不相同,銅、鐵、錫、木、陶、瓷、玉等。

                                            制爐味臭易燃立香,使香氣不染銅器,做銅熏香爐古人講究用木做蓋,避免香失真味。


                                            錫制爐質軟易變形,但制作工藝簡便,不增雜氣。


                                            鐵制香爐用時有腥氣,久不能散,易生繡、無雅氣。


                                            木質香爐若灰放置不當或不均,則易裂易壞、易損、污垢不易清理。


                                            瓷爐有玉韻、實用時使香不失真味增雅趣,歷來為用香者喜愛。宋明自紫砂出現,它集陶土的透氣蘊香,瓷的光鮮雅趣和玉的溫潤內斂,為后來識香之士所喜愛,紫砂有良好的透氣性,外表有玉的特質。把玩過后,精光內斂透著黯然之光,品香之后留香持久,久用后無香、自香成為品香用器中的精品。 


                                            玉爐雖華貴、典雅、但不蘊香常做擺設觀賞用。


                                                   香爐可大致分為仿獸形爐、仿禮器爐、仿花卉植物景觀、仿人物爐,把香粉做成文字的各式熏香爐。 爐有腹、耳、足、蓋、座、鏈條、梁等裝飾工藝,有鏨花、鑲嵌、鎏金銀、鑠金、滲金、點金、琺瑯等輔助使用方法,有插、臥、燜、熏、烤、燃、點、等方法,有環形香、錐形香、線香、香粉等形狀香。 

                                                   香爐精美典雅、增趣助愉,裝飾廳堂、居室、陪伴琴棋書畫、伴讀、靜思、不可無此妙物。歷朝歷代爐之造型所用之廣,無不為歷史所彰現,故宮所存各古畫中大多都有爐的蹤影,也表示了古人對爐與香的眷戀,同時也提供了對古代爐形的研究與探知。

                                                    今人也無不以博古架上放一爐而感深幽,爐與香在人的心目中形成了與天通、與地聯的一種精神橋梁,無香爐亦賞、或靜、或動都顯示出了一種深遠而凝重的文化。 爐可貯火,可置香,用之不寵放之不驚,雖無話語,遇可識之人但知此中妙趣,睡鴨香爐置臥室、金猊廳堂迎貴客,爐煙但識琴中趣,“篆字熏香”伴夜讀,“朱火青煙博山蘊”,“宣德宮中放異彩”。聞香、賞煙、趣爐、愉性、養生健體,古往今來人們樂此不疲。 

                                                    今中國香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正加深對中國獨有材料“紫砂”研發,開發出一批獨具特色形態各異的紫砂爐,為以后喜歡品香的人們增添一批可賞可藏的收藏精品,為香時代的發展盡一份力,把中國傳統文化再推新高。


                                            香之境

                                                   香之擇境一般宜靜、通氣、不通風。境是指由多種藝術融合而成的綜合藝術。藝術是生活中美的結晶,如視覺方面、聽覺方面和想象,又可分為靜態和動態。而品香活動綜合性很大,集合藝術之大成,可融書法、繪畫、插花、舞蹈等視覺方面,聲樂、曠野、溪聲、松濤、蟲鳴等聽覺。美輪美奐的爐具及用具構成一種靜態藝術。品香過程中的演示、傳香又構成了動態藝術。品香過程中香與人的互融,香味、氣韻所帶來的聯想及我們用香時的“五官并用”“六根共識”,全面感受到香之美,從中領悟到自然的真趣,感悟生活的美好。

                                                  前期用香,“心由境生”到后來真正領悟了香的物質層次和精神領域,后會變成“境由心生”不管身處何境,心可改變一切。這也是用香追求的精神層次,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月影各不同!毕闳缭,人如江,不同的人對不同的香有不同的認知。 室外焚香需月圓風輕、煙波易蕩、相應成趣,焚香彈琴煙如音律時伏時起,聲形互融,煥然一體香盡曲終。深山夜讀點篆字香,因無更聲觀香則知時辰,以便作息有度,古時便有“祿衣捧硯崔題卷,紅袖添香夜讀書”的佳境。 焚香拜月之故由來以久,中秋佳節最盛,宜在花園、天井、庭院寬闊地帶。所謂“待客備美酒,焚香能邀月”聽濤、觀溪、賞月備一佳器,焚怡人之香,在古代也是一大快事。

                                                  宋朝四般閑事即“焚香、斗茶、插花、掛畫”從嗅覺到味覺、行覺、視覺上達到高層次進入精神領域,從而滌盡鉛華,入忘己之層,登無我之境。 現代人由于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傳統文化疏于接近,故常燃化料之香,品有農藥之茶,聽易燥之音,賞無根之畫,很難達到精神層次。古人依據書房、客廳、臥房、琴房等所需不同而用器不同,香品亦不同。如香末、線香、香膏、香薰、香丸等,境不同,香亦不同。 

                                                  品香宜靜、宜動、可獨居、可群談。獨居宜悟,群談宜思,靜可胸容萬物,動可觀性情。房有芝蘭不奪其香,院栽花草可助其韻、通則達神、滯則有悟、一動一靜,一陰一陽大道也。古往多少事,都在香事中。香席、香俗、香風融匯了中國幾千年香文化歷史,幽蘭之香宜于居、龍麝味烈去穢易、調合味平群談怡、朱火青煙最相宜、斗室獨坐香相伴、天地乾坤溶煙縷、胸中歡悶無顏色、清香一縷繪心韻。 

                                                 古有香幾、香椅、香案、香桌、香室,為用香、品香打造了一個互融境狀。使香進入一個高的領域,當今已難覓其蹤,同時香文化也反映了每個時代的興衰、榮辱。香事盛,乃國事盛;香事衰,國事衰。感觀歷代無一不應,香事代表了一個時期國民精神領域的一個層次,遇戰即消,遇亂則失,遇盛則起。香文化的升起也預示了我們現代社會步入了盛世年代,我們要加以珍惜,把大自然賜予我們傳統的香文化再創輝煌與世共榮!


                                            香之韻

                                                  香之韻在于賞、燃香品韻、觀形、嗅味,煙霧時聚時散,時開時合,靜如山叢,動若流云,香自古與琴合為伴侶,氣隨音溶,繞梁三日終不絕,氣韻在音律亦在,氣散音在氣亦附。香氣有形而無形,音律無形而有形,音隨煙動、煙隨音展,無形有形構筑成一幅有形的聽覺,觀音聽香溶為一體,給人的身心帶來從來未有過的深遠享受。把無形變有形,有形亦無形,待香盡曲終,使人經歷了一種從物質到精神的一次大顛神游,進入忘我境界,使天地乾坤集于胸中。 

                                                  香與茶,韻在交融,香蘊氣、茶蘊味合二為一稱“氣味”。品香啜茗自古有之,啜茗知味益在身心。焚香增韻意在神游,茶與水交融出真味,香與火互燃吐真香,品真味識真香,亦存亦失,交替互溶,誘神出游,遨游于天地,存乎于氣味中,實乃一大境況。暢歷于各時代,臨古之祀天,同漢武賞香,與李白邀月,塞外金戈鐵馬之聲不絕于耳,與古人會心和歷史交流,乃真韻也。 唐煮、宋點品茶之法雖已過去,品香賞爐得韻,痕跡猶存,伴月、陪琴、熏賬、計時、香幾、香案、香凳及古遺各式爐具,都感觸到香之韻味。觀古寺之上空裊裊煙波,與虔誠進香各色人等,使香與佛與人與自然呈現出一幅諧韻。人借助香與佛交流,佛借助香與人貫通,萬般氣象皆溶于香中。 

                                                  香蘊智、藏靈、納韻、通天入地、啟靜助道、貫經脈、舒筋絡,君子不可一日無香,滌寐、去塵、助思、解惑。 香之為伴,如人不可缺食。品香和韻、靜神聚清、博悟通道。友來焚香,去雜助談;客來燃香,溫馨展顏;獨處點香,可去孤;閑來品香,熏自性。香是對人心靈的一種安撫,可驅邪氣、通氣脈、養真氣、調平衡,長期用香可感神韻。正所謂“爐寒煙散韻猶存”香之氣在于嗅,香之煙在于賞,香之韻在于感。香之神韻歷經了幾千年,伴人陪物,韻味悠然,香氣入鼻,韻成天然,悠然而至,復又悄然離開,若即若離,是何等之韻味。


                                            香之道

                                                   道.狹隘的道指道家、道教,廣義的道是指宇宙、乾坤皆有道。 世之用香、合香、燃香、焚香、熏香、香習、香俗、香事、香席、香宴等皆屬文化范疇。香歷經幾千年,每朝每代皆有變化,從祭祀、養生、祛疾遍及社會各領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器具的產生也因各時代不同,在造型及使用上也各不相同。

                                                  香風、香事、香俗也因世界各地區域不同而不同,在香中道的含義也是有形到無形的互換。燃香,參禪悟道,香是舟,把有形變無形,離形去知達到忘身之境,身在此岸神游彼岸,香與禪定與物與時只是一種助道的工具而已。道存乎于宇宙間,游離于人世,以有形之軀,悟天地無形之法,世間之道。古人曰:道效法自然,天有陰晴,地生萬物,風有雷電,物生物滅,水低石高,生老病死,貧富寵辱皆離不開道,道是無形亦有形。 

                                                  焚香讀書,物我兩忘,與書中人與事完全交融,超世離俗、感古之事、鑒今之情、觀有字之書、悟無字之鏡、貫天通地,上下幾千年都在意境中,入冰室如臨春,處三伏如沐秋,何等之意境。 香之道在于從香的外觀而知香產于何地?屬于何種類?生香于何時?處于何土壤?周圍何環境,知香何味,宜何時采拾,宜合何香、宜合何用、宜合何物、宜用何具?宜用多寡,成于山之高下,成香面朝陰朝陽,屬何湖海沼澤所蘊,香木何部位,是傷、病、鳥、蟲、蟻所為等。積水成海方稱“道”,大自然以術的形式延生,至道而成,此乃香之有形之“道”。 

                                                   佛教中有香嚴童子,看見眾僧,焚燃沉水香,香氣入鼻、觀察香氣的來源,不是從木來,如從木中來,應該不燃應有香,也不是從火來,因世間的火沒有香氣,也不是從“空”中來,“空”是永恒的但香氣沒有,更不是從煙來,因為鼻子并沒有蒙煙,香氣既然去的時候無所至,來的時候無所從,此時身心皆無。根與塵亦消亡,也就成就了正果,虛妄離身,自性的妙香便出現了,這就是口、耳、鼻、眼、舌、意、身六根互對而互動,把有形化無形終得證悟,謂香之無形之道。 六根互動就是行于山下,一聲鐘響忽鼻下有香,眼現宙宇,舌根生津、耳追余聲、身在山下、意在空中忽又耳邊有香,眼觀鐘聲,舌感氣霧,鼻嗅廟宇,意定身游,超然脫世,這正是一根驅六根,六根合一根,每一根知賞性都是自性的顯現,參“只手聲”,聽有形香,覺性成一圓相,呈現不可思議的神變之妙。 

                                                   每個人悟“道”各有不同,有斷指悟道、擰鼻悟道、棒喝悟道、觀日悟道,“道”在工作中、交往中、生活中,你不知何時觸發悟道契機。這時你需要閑淡而自適的心,在當今快節奏中這樣的情懷已被我們所遺落,我們應該在工作之余放慢腳步,在緩慢中體味生命的真與美。古人曾講,“有才而性緩必成大事”,縱觀歷史有多少有才之人因心浮氣躁而釀成大錯,甚者丟身。

                                                  國外也有“悠閑是智慧之母”的諺語,六根是無常的,只有自性才是永恒的。六根無常自性不損,悟道之后,所見更多,不經鼻而知香,不經口而知味,不經耳而聽聲,不經眼而觀天下,此等深度可謂“道”也。



                                            • 服務熱線: 180-0386-1993

                                              茶藝培訓:0371-56699896 18003861993(談老師)

                                              招商加盟:0371-63863876 13525586080(任老師)

                                            公司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未來路豫茶大廈1908室
                                            總校地址: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鳳凰茶城西廳3樓C區03-06
                                            豫ICP備12005246號-1

                                            久久只有这里才是精品香蕉|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免费|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伊人久久大香线AV五月天|被征服到高潮的娇妻精品小说